港口經濟圈是一種生產布局、資源配置的地域組合形式,是以港口為依托,在城市功能輻射區域內的經濟組織實體,進而構成的地域組合模式,是以臨港工業為主要支撐的一種生產布局形式。
“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轉型的典范”是省委賦予鹽城的重大使命和歷史擔當?!笆奈濉逼陂g,面對新的發展機遇,鹽城沿海發展需要根據沿海經濟價值、生態價值、開放價值,探索新的沿海發展戰略,形成以鹽城港為圓心的“經濟圈”,拓寬港口腹地,形成港口與產業匹配聯動的新發展模式,打造輻射長三角經濟的港口經濟圈體系。
搶抓機遇,補齊短板
就地理位置而言,鹽城擁有省內最長的海岸線,灘涂、海域面積廣闊,風能、光能等資源優勢大,港口眾多,因此擁有發展港口經濟圈的優越區位和基礎條件。作為打造向海經濟的重要引擎,迫切需要激活港口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性的發展作用,為提振區域經濟作出特殊貢獻。
目前,鹽城港已建設大豐港區、射陽港區、濱海港區、響水港區四個沿海港區。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9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24個,已開通至日韓、東南亞以及國內各主要港口航線達28條。截至2020年,鹽城港集裝箱吞吐量從3.7萬標箱增長至27.73萬標箱,總吞吐量由1107.8萬噸增長至1.2億噸。2020年港口外貿吞吐量年達0.2億噸。今年一季度,鹽城港貨物吞吐量為2987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27.5%,集裝箱7.1萬標箱,較去年同期增長4.4%。沿海港口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吞吐量急速增長,產業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
港口經濟圈的構建,將增強鹽城港口的對外競爭力,有助于鹽城進一步以港興市,提升城市的戰略地位。但與此同時也應看到港口現存的一些短板問題有待突破,如落后周邊港口發展、沿海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專業人才匱乏等。
落后于周邊港口發展,有待融合發展突破重圍。鹽城港周邊強港眾多,其中寧波舟山港是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大港,港口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地處中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長江經濟帶”的南翼“龍眼”,面朝繁忙的太平洋主航道,背靠中國大陸最具活力的長三角經濟圈,坐擁“服務世界”的全球視角,260條集裝箱航線連接著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連云港港作為江蘇最大海港、新絲綢之路的起點、蘇北最為便捷的出???,國家多項發展戰略布局都將此港納入其中;南通港處于江、海、河交匯處,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是長江水系中一大重要樞紐,隨著通州灣港口群的建設,南通港將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核心港口。2020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1.72億噸,同比增長4.7%,連續第12年保持全球第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872.2萬標箱,同比增長4.3%,位列全球第三;南通港貨物吞吐量達3.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91.1萬標箱;連云港港貨物吞吐量達2.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480萬標箱。面對寧波舟山港、連云港港、南通港等港口的南北夾擊,鹽城港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發展,亟需突破重圍。
沿海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待創新理念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港口經濟圈以港口和港口群為重要節點,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相關港口產業作為支撐。鹽城港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弱,總體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是偏向于基礎設施建設,忽略配套服務水平提升。“港產城聯動”模式中,港口是龍頭,鹽城港在發展中過于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心,對于提升服務的重視度還有待提升,從而使得港口生產效率較低,經濟帶動能力不強,對產業和城鎮發展的支撐力較弱。二是偏向于經濟增長,忽略生態保護。港產城聯動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臨港產業。但臨港產業大多為重化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對環境污染也帶來了威脅。與青島、寧波等較為發達的港口城市相比,鹽城現有的產業結構會弱化對港口和城市的引領作用,同時也會阻礙港產城的聯動發展。三是偏向于規模擴張,忽略發展質量。對于港產城聯動發展,鹽城穩抓機遇,掀起了面向港口的城鎮化建設熱潮,但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過分追求規模擴張,而城鎮的集聚、輻射功能并未得到加強,難以對港口和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制約了港產城聯動發展與港口經濟圈建設的步伐。
專業人才匱乏,有待改進人才引入政策。在“雙循環”大發展格局下,鹽城市將持續構建對內對外雙向開放發展格局。為推動鹽城沿海由粗放發展向精細發展轉變,實現由點狀獨立發展到區域聯動發展的港產城聯動發展模式,進一步支撐港產城的融合發展,需要一批專業性人才進行支持,而現有的人才隊伍中工程技術、會計、經濟專業占比80%以上,缺少港口管理、國際貿易、智慧港口等領域專業人才,限制港口、臨港產業、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從而制約了港口經濟圈的發展。因此,面對鹽城港相對薄弱的發展基礎,港口運營、臨港產業、工業化與城鎮化均急需從外部引進一批有實際管理經驗、技術能力強、高學歷、年輕的外部人才,改善內部人才結構,為鹽城港口的發展和壯大、臨港產業的創新轉型、城鎮化的穩步推進提供有力保障,推動港口經濟圈的構建與發展。
提高站位,拉長優勢
立足國家新戰略發展新格局。目前,鹽城構建港口經濟圈優勢明顯。第一,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共同構成的長三角經濟區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由三省一市區域構成的長三角城市群也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地區。鹽城應當搶抓機遇,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培育新的增長極,進一步提升鹽城戰略地位。第二,鹽城港口向西聯通淮河生態經濟帶沿線城市,介于發達的長三角和膠東半島之間,向南接收長三角地區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經濟輻射,應強化與淮河流域的聯系,利用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的區位優勢,深化鹽城港與淮河沿線省、市的合作,拓展港口經濟腹地,增強鹽城港的綜合實力。第三,鹽城港口資源稟賦,自身地理位置優越,向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向北融入新亞歐大陸東橋頭堡,是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的重要節點。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于經濟大循環中建立中日韓小循環,對于擁有國家級中韓產業園的鹽城來說,對外開放重要性進一步加強。同時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機遇推動其發展,在此背景下提出構建港口經濟圈,將為暢通經濟循環物資運輸通道發揮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鹽城市的雙向開放和區域輻射能力。
把握沿江向沿海產業轉移機遇。當前全省正在推動重大生產力從沿江向沿海轉移,以鋼鐵產業為例,鹽城以沿江向沿海產業轉移為著力點,推動各縣區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發展,依托如寶武、德龍等重大項目,加快配套項目服務和產業鏈延伸,打造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產業集聚度高的世界一流鋼鐵產業基地。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鹽城沿海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產業。應當認真落實省委提出的“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轉型典范”這一戰略要求,以長遠目光布局沿海產業,創新產業轉型,打造獨特范例。
滿足鹽城產業發展需求。鹽城市以鋼鐵、新能源、電子信息、LNG等為主導產業,支撐鹽城港的發展。鋼鐵產業,為搶抓產業沿江向沿海轉移機遇,依托寶武、聯鑫等鋼鐵重大項目,提升港口航道等級、配套服務水平,加快配套項目服務和鋼鐵產業鏈延伸,打造新的鋼鐵產業大港。新能源產業,鹽城港應重點打造新能源產業供應鏈,強化綠色發展優勢,提升戰略地位。電子信息產業,鹽城電子產業規模較大、增長速度較快、市場需求較大,可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推進電子信息產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LNG產業,對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等具有積極意義,這一產業充分將綠色低碳意識理念根植于港口發展戰略中,進一步促進港口產業創新轉型可持續發展。同時,智能航運、5G通信等新技術的深入推廣,綠色儲能、智慧大數據平臺等示范項目的建設,進一步為鹽城港產業的延伸和創新創造可能。
科學謀定,形成合力
合理規劃港口功能布局,提升港口核心競爭力。鹽城港的四個港區存在無序化競爭,力量較為分散,競爭力大于合作力,不僅阻礙各港區自身發展,同時也對鹽城港口的對外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鹽城港周邊強港眾多,受寧波舟山港、連云港港、南通港等港口的南北夾擊,發展受到制約。為此,一要堅持協調發展。鹽城要加強與長三角、淮河流域港口的協同發展,加強港口與臨港產業、城鎮化發展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提高鹽城港綜合實力。二要堅持合理統籌功能布局。要注重鹽城港各項規劃與產業布局、功能等的有力銜接,做好與城鎮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的有機統一,避免“一港四區”無序化、同質化競爭。三要堅持錯位個性發展。“一港四區”,各港區應嚴格執行政策要求,明確自身定位,整合各港區的自然資源、行政資源等,帶動區域輻射作用。通過借鑒世界港口的成功開發經驗,實行地主港開發模式,對內不斷拓展長三角市場,對外鞏固韓日歐美傳統市場,開拓國際新興市場,加強綜合保稅區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暢通雙循環,培育港口新動能。
系統推進港產城聯動發展,促進鹽城港口經濟圈構建。鹽城在港產城聯動發展方面和寧波、青島等發達港口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無論是作為重要節點的港口,還是作為依托和支撐的中心城市和相關臨港產業,都難以支撐起整個聯動發展系統的穩步健康運行,因而亟需對港口、產業和城鎮三大子系統進行全面發展。一要進行統籌協調,以聯動發展取代獨立發展,通過產業和城鎮發展進行相應的港口建設,根據港口所擁有的資源和城鎮空間資源培育新型產業群,依托港口和產業結構構建城鎮化體系,實現三者的良性聯動發展態勢。二要基于個性化差異原則,研究港、產、城的區域差異,明確定位港口功能、主導產業和城鎮化發展目標。三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努力發展綠色臨港產業,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將港產城聯動與生態環境緊密結合。四要找準定位,鹽城應當依托廣闊的經濟腹地和龐大的人口規模,全面推進以基礎建設為核心的城鎮化體系,充分利用港口豐富資源,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以培育臨港產業群為著力點,促進港產城有機融合。系統推進港產城融合,需要科學把握聯動發展的總體思路,有效平衡質量與規模,打造良性發展新格局。
拓寬引才渠道,全力建設專業人才支撐體系。在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鹽城作為長三角經濟圈、沿海發展戰略的重要城市,對人才隊伍建設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眾多企業項目的引進落戶、開工生產,其人才短缺已成為掣肘因素。因此,引進外部人才不僅能為鹽城港口經濟發展增加新鮮血液,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作經驗,同時也可以加強港口內部人才的緊迫感,激發專業潛能。為此,要展開好以下幾項工作:一要圍繞基層重點緊缺崗位,定期發布人才需求信息。通過現場招聘會、網絡招聘會等方式,吸引人才主動參與競爭,吸納優秀人才。二要制定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行業領先企業的廣泛聯系,通過國內外定向招聘、獵頭公司推薦、業內專家提名、引進人才舉薦等形式,積極引進,為集港口貿易、工程建設、港口能源、港航物流、金融等領域做貢獻。三要拓寬人才培養渠道,聘請優秀行業專家和知名院校教授,通過產學研合作、專家帶教等方式為港口經濟區提供決策咨詢、技術攻關等支持,幫助相關人員提升才能,擴展視野;同時,積極組織專業能力突出或有豐富管理經驗的人才定期進行培訓,提升專業化層次。對于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應采取不同的引進計劃。如港口運營方面的人才,可利用薪職優勢,重點引進港口業務欠發達地區的專門人才。港口產業人才,可與高等學校進行聯合培養,重點引進本地和中西部地區人才。對于高端人才,既要有優厚,也要有合適工作,賦予相應權限,確保其為鹽城港產城聯動發展盡全力。
(轉載自交匯點)